02 Jul
02Jul

針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,常被用於緩解脊椎疼痛以及其他痛楚。針灸的治療效果可能涉及多種機制,其中之一是與西方醫學的疼痛閥門理論相關。

疼痛閥門理論是由Melzack和Wall於1965年提出的,它認為疼痛的傳導可以受到神經系統中閥門機制的調節。根據這一理論,當身體受到傷害或刺激時,痛覺神經纖維會傳遞疼痛信號到脊髓的閥門系統。這個系統可以打開或關閉疼痛信號的傳遞通道,從而影響疼痛的感知。

針灸能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影響閥門系統,從而調節疼痛信號的傳遞。具體而言,針灸刺激能引發神經纖維的活躍,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,包括釋放內源性鎮痛物質如內啡肽和腦啡肽等。這些內源性鎮痛物質可以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,同時刺激神經纖維的傳導,使注意力從疼痛轉移到針刺的感覺上,從而減輕疼痛感知。
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針灸的治療效果可能因個人差異和具體疾病而異。雖然有研究支持針灸對脊椎疼痛的緩解作用,但針灸並不是所有疼痛條件的首選治療方法。在考慮針灸治療時,建議諮詢中醫師的建議和指導。他們將能夠評估您的情況並制定適合您的治療計劃。同時,請保持與西醫醫師的溝通,以確保針灸治療與現有的醫學治療相互協調。